
在工程训练中心的“劳动教育特色成果展”现场,100余件师生原创作品搭建起“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劳动教育成果展示场景。这里既有激光雕刻的“建党百年”主题椴木作品、苏绣工艺的国风挂饰等传统技艺创新成果,也有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大型中国结、融合高分子材料的“色母粒”拼画等科技艺术作品。传统技艺与现代创新的交融碰撞,生动展现了劳动教育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的“破圈”活力。
多维体验实景互动 匠心镌刻劳动印记
在展示劳动作品的同时,活动特别设置劳动体验环节,茶艺评鉴与陶艺展区人头攒动,学生们在茶香与陶土中感悟“慢工出细活”的劳动哲学,在插花艺术体验台,教师示范时说道 “从修枝剪叶到配色定形,每一次指尖的转折都是自然美学与人文匠心的双重凝固”。当日,涵盖茶艺、陶艺、插花、结绳等多个门类的劳动体验课程累计接待师生200余名,学生将现场制作的劳动成果珍藏留念,成为新时代青年的“匠心印记”。
非遗大师匠心对话 指尖传承文化基因
本次活动最大亮点当属“非遗大师传承工坊”。十位非遗传承人携独门技艺入驻校园,打造出“可触摸的非遗课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金吉在贝雕工坊内,手持贝壳现场展示大连贝雕“依形取势、随色赋彩”,作品的渐变色需要十余片不同弧度的贝壳拼贴。在他指导下,学生完成栩栩如生的“国宝熊猫”粘贴画,感受贝壳处理的“因材施艺”;首届传统工艺大国非遗工匠王美江在木贴画工坊,用木材边角料拼贴出《雪乡情》,“化腐朽为神奇”的技艺让学生惊叹;武氏女红工坊的发簪头饰、葫芦烙画工坊的国风纹样等作品,则让学子们在粘贴镶嵌、烫烙点染间,触摸到非遗技艺的温度。学生们在非遗大师手把手的教学中,不仅习得技艺,更感受到“择一事终一生”的匠心坚守。
专家解码精神内核 让传统匠心在校园扎根
当日下午,第九十八期博慧讲坛在图书馆报告厅拉开帷幕。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贺严教授以《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时代密码》为题,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系统阐释“三个精神”的传承脉络与时代价值。贺严强调 “工匠精神不是简单的技术熟练,而是对每个细节的极致追求,流水线也能出‘大国工匠’,关键是要有‘把平凡工作做到极致’的信念。”讲座现场座无虚席、掌声雷动,激荡着劳动教育时代精神的思维火花。
人才培养改革实效显著 五育融合构筑育人矩阵
本次活动是大连工业大学深化轻工特色劳动教育体系建设、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生动实践。近年来,大连工业大学立足轻工学科优势,以劳动教育为重要抓手,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构建“五育并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开办东北地区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开设《“色母粒”拼画制作》《苏绣国风饰品制作》等30余门劳动教育精品实践课、与大连贝雕厂等企业共建校企协同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举办覆盖全校的劳动教育月活动、出版新形势活页式教材《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等举措,推动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与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累计吸引万余名学生参与劳动实践,获批辽宁省首批劳动教育示范校、辽宁省首批“兴辽未来工匠”培育基地。
未来,大连工业大学将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坚持让学生在躬身实践中感悟匠心、锤炼品格,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注入澎湃动力。
编辑/司炳昺
审核/司炳昺、张紫诺、杨树成
审核/司炳昺、张紫诺、杨树成